[分享] 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 TED by Simon Sinek

TED 2013 年末總閱覽人數第三名是作家Simon Sinek所講述,關於他觀察眾多成功人士的表達方式,所得到的心得,而這心得也成為了他的著作: “Start with Why" (2009年出版)。

Simon先生提出的是一個黃金圓圈 (Golden Circle)的概念:由內而外分別是 Why, How, 與 What。成功者或領導者在敘述的時候,是由內而外,先討論 Why 再來說 How。他們會用的字眼包括有:"We believe that" (我相信 …),而尋求的是內心深層的感動。不同於一般人往往從外而內的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,將工作視為一個接著一個的任務 task (What to do),而沒有真的體會到工作背後的意義,或這個工作跟自己的理念有怎樣的連結。

成功人士喜歡分享他們的理念與價值觀,分享他們所相信的一個更好的世界。從 Why 出發的表述,能夠吸引並鼓舞具有相同理念的群眾,讓群眾能自動自發的參與。Simon 先生說得好: “If you talk about what you believe, you will attract those who believe in what you believe" (如果你闡述裡的理念,你就能吸引同意你這個理念的人)

當 Why 的問題被肯定之後,要怎麼達成(How),要具體做什麼(What) 就有很多種不同的途徑了。而你的行為 (What you do)也往往證實了你所相信的事情 (your belief)。

從 Why 出發是最激勵人心的,而這個思考模式,是偉大的領導者所具備的。

這個影片強烈推薦給所有人看,特別是管理者、或想要自己創業的人都應該好好思考自己想要有的中心理念。當自己有了堅定的信念後,具體怎麼達成,往往就顯而易見了。

[分享] 腦中的兩個世界 TED by Jill Bolte Taylor

TED 在2013年底統計最多觀看人數影片的第二名,是由腦神經科學家 Jill Bolte Taylor 所講演關於自己腦中風的經歷。這樣的經歷大家一定都不想有,但對於這位腦神經科學家來說,卻是無可替代的一次特別的經驗。她身歷其境、鉅細靡遺的描述在自己中風的時候所感受到的世界,深刻而真實。豐富的表情、細節的描述也為這個講說添加了豐富的色彩。

演講裡面也講述了大腦的構造:右腦是平行處理的中樞,負責處理當下的情境,用圖像思考、並用肢體學習;左腦則是序列處理的,習慣線性的邏輯思考,關注過去與未來,用語言來思考。導致她中風的血塊是在大腦左半球,所以她的大腦右半球還能思考,讓她經歷了一場活在當下的美好感覺。而她相信,任何人經由訓練都可能可以暫時脫離左半球的控制,而進入當下思考的美好世界。

我們不知道中風會不會找上自己,藉由這個演講瞭解並認是中風時候的表徵,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。

 

[分享] 學校扼殺了創意嗎? TED by Sir Ken Robinson

TED 在2013年發表一個清單,列舉到文章發表的時候,前二十名最多人觀看的影片,而 Sir Ken Robinson 的這個影片是清單裡頭的第一名。

這個影片有中文字幕,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般。

羅賓森爵士的演講帶有濃厚的英國腔,幽默,而有深度。這個演講是對於當前教育的批判,有一些重點的思維有:

  • 如果你從來沒有準備好要犯錯,那很你很可能跟創新絕緣了。可惜的是,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成為避免犯錯,進而害怕犯錯了。
  • 我們現在所受的教育是植基於大學教育的投影,強調智能教育,這卻不是一個全人的教育。
  • 智慧有很多特色:多樣性 (diverse)、多變的 (dynamic)、獨特的 (distinct)
  • 我們不能以一種教育來看待每一個單獨的個體,要求每個人都走向學術的道路,或社會上最廣義 “好工作"的準備教育。

在師範大學體系受過教育的我,對於這樣的論述並不陌生,在大學時候我們就有學過「多元智慧」,而社會也逐漸接受到,並非會讀書才是唯一的一條道路。教育應該要能夠激發每個人生命的潛能,讓他適才適所的發展,而不是把一個模子套在所有人身上。

這是一個值得每個教育者、乃至家長都需要看看的好影片。

[書評] “等待的技術:慢想,讓決定更好" 書摘與讀後心得

等待的技術

博客來書網書本連結:等待的技術:慢想,讓決定更好

Sherman’s Corner 推薦程度:不推薦

本書是英文翻譯本,英文原著叫做「Wait: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elay」,作者 Frank Partnoy 是聖地牙哥大學法律與金融教授,英文版在2012年出版,中文版則是2013年出版。

本書有提到許多不同的主題,比如說對於急速運動家而言,每一分鐘往往被遣意識切割成為了數千秒,而每一秒裡面有很多的決策,是透過反覆的練習準備而來的。而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也是戒急用忍,耐心等待市場出現價值低估的時候,才會一舉進場。還有提到道歉的時機非常重要,太早或太晚都並不是太好 (只可惜沒有唯一的準則)。

可惜,本書並沒有讓我瞭解等待的好處,也不覺得延遲到最後一刻作決定會有什麼好的。反倒是,本書章節與章節之間似乎是完全沒有關聯,雖說每個章節都稍微跟主題牽得上邊,卻總讓人讀了一回忘了前一回,每一個章節裡面的立論也不是非常明顯。我原本對此書頗為期待,但閱讀之後可說是頗為失望。有興趣的讀友不妨去書店翻閱有興趣的章節,再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。

[分享] 那些年,我們一起上的 BBS: 洪任諭 PCMan at TEDxNCTU 2013

PCMan 本人在 NCTU 給的演講,他現在已經是醫師。前半段分享自己如何從高一 (15年前) 開始接觸程式設計,到PCMAN的發展;後半段則講述自己的人生觀,並給予觀眾正面的鼓勵。

PCMAN這個演說有以下重點:

1) 學習太多反而成為自己前進的框架,做中學反而有很多樂趣
2) 不一定要有完美的計畫才能夠開始做一件事情,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邊做邊學的
3) 最大的困難就是開始動手做,而且要持久的做,有興趣才能夠做得持久。
4) 有一直想做的事情就開始去做吧!人生真的沒有這麼長。
5) 不一定要是本科才能夠做那個事,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做,保有自己的興趣與特色

[書評] 股票這樣買賺很大:王俊忠教你用景氣循環找飆股 書摘與讀後心得

股票這樣買賺很大:王俊忠教你用景氣循環找飆股

博客來書網連結:股票這樣買賺很大:王俊忠教你用景氣循環找飆股

Sherman’s Corner 推薦程度:推薦

本書作者為SmartMoney投資日誌版主 王俊忠,由經濟日報於2012年出版。推薦序由知名網路作家黃國華撰寫,當中提到本書的重點為:強調思考以及簡單投資。

台灣財經書的作者很多,每個人都各執一套,有的教你用財報來選股,有人強調技術面的重要性,也有一派是只管總體經濟,只投資指數型基金的。本書的作者則是以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出發,強調景氣循環,算是有財報、有總經、也有技術面的綜合論述。

本書有些論點是在其他財經書裡面比較少提到的,這是作者在自己觀察實踐之後得到的心得:

  • 要危機入市也要仔細評估現在的股價是否夠低了,也要注意景氣下滑程度是不是開始放緩,是否還有下一波危機
  • 合理的股價可用淨值來衡量,"如果企業獲利與成長情況不錯,就用較高的淨值比來買;如果獲利普通,就參考淨值或打折後再來買"
  • “趨勢的轉變,是先由價值投資者的進場所造成的"
  • “能夠合理的預期、相對容易找到追蹤觀察的規律,就是好股票"
  • “大部分獲利穩定性較高的股票,或者具有產業龍頭地位的企業,看淨值比來判斷長期股價合理相對高低價區,通常比本益比或其他數字更好用"
  • 退場觀望並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持續觀察、密切注意隨時有可能的進場機會
  • 投資最大的風險在於買進的價位太高, “投資的風險不是來自於股價波動,而是來自於對企業價值的誤判"
  • 好股價比好公司重要。買進價位決定安全邊際,也決定增殖性的多寡。
  • 股價經常領先基本面反映,也有獲利大好股價反而下跌的狀況
  • 季線很重要因為公司的財報通常以季為單位來公布。
  • 比較的基期很重要:從衰退到開始出現需求,只是讓閒置的產能開始運作,成長動能高;但隨著景氣擴張,要開始出現更多的成長,就必須增加更多的設備與成本,成長幅度相較之前的數字而言就不會這麼高

有些財經書是工具書,有些財經書是強調投資的心法,這本我覺得比較是一本講心法的書,偶而拿來翻翻可以強健投資的心理素質。

這不是一本厚重的財經書,沒有艱深的數學與複雜的圖形表格,對於財經方面有點知識的讀者應該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翻閱完畢。有些章節的論述頗能刺激思考,是值得一讀的財經書籍。

[書評] <不懂帶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!:行為科學教你把身邊的腦殘變幹才> 書摘與讀後心得

不懂帶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

博客來書網連結:不懂帶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!:行為科學教你把身邊的腦殘變幹才

Sherman’s Corner 推薦程度:一般

這是一本論述用行為科學來管理的書,作者是日本的石田淳,在台灣我看的版本是由孫玉珍翻譯,如果出版社在2012年發行。

作者在這本書採用行為科學的方式,強調主管帶領下屬的時候應該著重改變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,具體而言:

  • 當主管的要表現出自己也是"人"的一面,用閒話家常的方式打開下屬的心防。不要一開口閉口就講工作。有時候說說自己失敗的經驗,反而能刺激下屬有不同的思考。
  • 目標的設定應該要是具體的行為,在長期目標中加入短期目標,並且有些微的挑戰性,才有激勵的效果。
  • 在一段時間內,最多只能有三個具體目標,並要告知這三個目標對於整個組織的意義。同時間也可以強調哪些事情是不需要做的。
  • 教學的內容可以分成需要知道的“知識”以及執行的“技術”。
  • 主管應該把抽象的組織目標轉換成可以量測、可以執行的具體行為目標,傳達給下屬,並在有限的時間內評估行為的實踐成果。
  • 在預期行為發生的時候,給予口頭或者實質獎勵。最遲在行為發生的兩個禮拜內一定要提出獎勵,才會有效果。
  • 讓下屬重述你所要求的或教導的具體行為,才算確定他真的瞭解

這本書將想表達的項目分成數個小章節,每個章節都只有三到四頁,很容易閱讀。整本書也不是很厚,在書店待個兩個小時應該就可以讀完。

總歸來說,這本書在強調關注於員工最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,因為行為才是反映他們真實心中的想法,改變個人行為,就可以改變組織的方向,也比較容易達成組織的目標。

這本書或許適合一開始主管的人,或者是準備要當主管的人在書店翻翻看看就好。